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表里不一是恐惧的元凶

作者:王诗萌

对很多人来说,表里如一只是一种个人修养或高尚品质,未必见得跟解脱或觉醒有什么关系。当我们读到《教师指南》对“真诚”一词的解说时,或许也仅仅是感叹一下圣人的风骨,就漫不经心地略过,不知跟自己有什么切身的关系。但耶稣讲得如此具体,莫非就没有任何深意?

真诚不只限于你所说的话而已。这个词是指表里如一、前后一致的修养。你所说的话,没有一句与你的所思所行冲突,没有一个想法会自相矛盾,你不会言行不一,自相抵触。这才算是真正的诚实。他们心里各个层面毫无自相矛盾之处。自然也不会跟其他人或其他事产生冲突。(M-4.II.1)

在下一段,耶稣便说明了这一品质的意义:

资深的上主之师心里感受到的平安,大部分是出自他们的彻底诚实。只有存心说谎的人才会引起纷争。冲突对身心统一的人是不可思议的事。(M-4.II.2)

为什么存心说谎会引起纷争?我们必然先判定了某些想法不够正当,某种做法不符合社会规范,然后才会跟别人掩饰自己的想法,甚至特意做出相反的样子,以求自证清白,这在心理学叫作“反向行为”。

譬如说,某人可能对美食非常热衷,但他又觉得大吃大喝不成体统,显得自己对食物很执着,或者会令他身材走形,所以他在人前可能表现得不是那么好吃,比较有节制,偶尔才会放纵一下——当然,往往都是失控式的暴食,事后懊悔不迭,却禁不住一再反复。也有可能,他是个信念很强的人,能坚持长期节食。不论如何,这个人的内心都无法平安,在他心中,“我想吃”和“我不能吃”这两股势力始终都在激斗,此消彼长,此长彼消,不可能有平安可言。《正文》对此的解说一针见血:

你之所愿与你之所行一旦产生矛盾,就会形成紧张状态,而恐惧正是你紧张的标志。它会引发两种反应:

 

第一,你决定去做相互矛盾的事情,也许同时进行,也许先后进行。它所构成的矛盾行为,连你自己都难以忍受,因为别有企图的另一部分心灵会感到忿忿不平。

 

第二,你会去做你认为应该做的,却做得心不甘情不愿。你的行为纵然前后一致,内心却受到极强的拉扯。

 

在上述两种情况中,你内心的感觉与外表的行动无法表里如一,致使你总在做些自己并不真想做的事情。那种“不得不”的压迫感容易激起内心的怨忿,最后只好投射出去。只要恐惧犹存,表示你心志未坚,你的心才会如此分裂,所作所为不免反复无常。你若只想修正行为的层次,最多只能把第一类错误转变为第二类的错误,无法根除你的恐惧。(T-2.VI.5)

可见,只要内外不能一致,心灵就不可能解脱,因为这表示心里还有某种冲突的信念未曾化解,而且,这冲突并不仅是观念不同所引发的分歧而已,它后面其实隐藏着当事人自我攻击的倾向。以刚才所举的“爱吃而不敢吃”那件事为例,当事人其实是害怕“爱吃”的想法会为自己带来麻烦和非议,而强行接受另一种“心愿”。这又影射出,他已无法肯定自己生命的价值,不知自己是谁、哪里可爱,于是才会想从“吃”或“不吃”上找回一点心安与价值。当我们宽恕,宽恕的正是自己对爱的这份不肯定,因此耶稣如此归纳宽恕的步骤:

化解错误的第一步修正,便是明白内心的冲突只是恐惧的一种表达形式而已。你应这样告诉自己,你一定不知怎地作出一个与爱相反的选择了,否则恐惧无由生出。由此可知,修正的整个过程其实就是你接受更大的救赎方案的几个具体步骤而已。这些步骤可以归纳如下:

 

先明察这个冲突其实就是恐惧。

恐惧是由缺乏爱心而引起的。

缺乏爱心的唯一对治妙方便是完美的爱。

完美的爱就是救赎。(T-2.VI.7)

如何检测自己是不是真宽恕?很简单,只要你能心安理得地依着自己的心而活、而说、而做,便表示你已接受救赎、接受那完美的爱了。

所以,别以为表里如一只是一种品质而已,每一种品质都是自我认知的体现,而这自我认知,不是自爱,就是自恨。我们今天若想活得无忧无惧,必须得仔细觉察自己的行为,不要以为行为层次就跟心灵没有关系。学心灵的人往往都很爱跟有形层面撇清关系,难怪耶稣一再强调:

这一课题其实十分简单,却特别容易被忽略。因此我才会反复提醒,请你仔细聆听:只有你的心才可能制造恐惧。当它的愿望开始自相矛盾时,恐惧才会孳生;你的所愿与所行无法一致时,焦虑势所不免。你必须先把目标统一起来,这一错误才有修正的可能。(T-2.VI.5)

耶稣曾就这一主题给海伦传下一段祷词,我觉得非常有用,当我们内心感到冲突,不妨如此祈祷:

我祈祷自己的心愿能跟你的旨意相应,让你圆满的爱弥补我心中残缺不全的爱。

 

我祈祷自己满怀信心地接受救赎,认出它不可估量的价值,并在接受你的伟大之际,感受到自身与之一体的神圣价值。

 

我知道,眼前问题是由我内心自相矛盾的分裂意志所导致的。我祈祷你鲜活的圣爱取代我内心的恐惧,让你那稳定一贯的恒心帮我克服内心自相矛盾的愿望。

 

我接纳自己此刻所收到的神圣讯息,既要接受这一救赎之道,更要依此而活。

 

在此,我如是发愿。

订阅
上一篇
遇见上帝的故事:《公园午后》
下一篇
【海外弟兄】神圣关系经验分享
 回到主页
feed iconstrikingly icon上线了提供技术支持
Cookie的使用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一旦点击接受,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设置
全部拒绝
Cookie设置
必要的Cookies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
分析性Cookies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
首选项Cookies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