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
所谓的「实现」并不是一种目标,而是一种「活动」;创造也不是一种成就,而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生命不是为了抵达「终点」,而是为了安住在创造的「关键处」、「紧要关头」及「生发之处」,这便是「如是」(Being)的状态。
相反的,「终点」意味着目标的达成,而「抵达」被视为一种完成──稳定和安心的状态、旅程的结束、学习的结束、用不着费心……且最终也用不着「活着」!
当今许多商场里都会有一些张贴着商场地图的告示板,让顾客知道整个商场的布局以及所有店面的位置,且图上会有一个标示写着「你在这里」,这样每个人都可使用这张地图来找到自己前往目的地的方式。然而,顾客往往一心想着自己来这个商场要做的事,因此几乎完全忽视了那个小小的标示,但这个标示正是赋予这张地图所有意义的关键。
我要说的是,所谓的救赎和觉醒,乃是针对你所采取的做法所作的修正,而在这过程中,你是在学习如何运用自己的注意力,也就是训练自己将焦点放在自己「目前所在的位置」,而非你要前往的地方。然而,要进行这项训练所需的翻转性的认识,并非如你所想,因为你需要了解到:你本是心灵,或称意识(你是在自己的意识当中经验这个世界和宇宙的),因此你并不是位于这个世界之中的一具身体;实际上,你是位于自己的「觉察」之内。
上述的观念说明了《奇迹课程》所揭示的「你的任务」之意义;换句话说,你的任务就是成为上主的创造同工。而你与上主共同创造的方式,便是透过觉察(并且透过你的觉察而确认)上主的创作;确认此一创作乃出自祂之手,而非你的手。这要如何做到呢?你需要如此祷告:尽管我有「我认为事情应该是这样」、「我相信这样做是错误的」、「我应该不必处理这件事」、「我以为祢给我自由意志来自行作决定,让我能在未曾有过意义的地方创造出意义,并且透过我不可思议的天赋这项权柄来达成。」……这类想法,但是现在,我出于自己的自由意志,愿承行祢的旨意!
因此重要的是,你想要获得的经验,必须超越自己曾有过的愿望,如此一来,一切事物都会合力来帮助你获得这个结果。问题是,你通常不会这样想,除非有某个像《奇迹课程》这样的助力、或是一位好友激发你;否则,往往要等到你碰上某件令你无法招架的事情,或是某件彻底瓦解你的自信之事,使你处于无助而失落的状态时,你才会不得不放弃「依靠自己」的观念而说出「救救我吧!」这句话。
这句话是智慧的开端,也是迈向返乡之路的第一步。需要你志愿(有时候是非志愿地)练习进入「神圣一刻」的两个步骤——第一步是放弃「孤立自己」和「孤军奋斗」的想法。
但是在此我想要澄清一个观念:在「神圣一刻」中,你并不是请求圣灵、天父、或是我(耶稣)告诉你真理是什么,好让你能一劳永逸地学会而不必再问一次。换言之,你与天父合一不是为了获得祂所启示给你的观点,使你成为完全了悟的上主儿女──已经长大而不再受到上主的约束。不是这样的!
须知,真理、生命和爱「永远会」显现为充满活力的经验,这是「活生生的上主」有意识地成为你可以经验到的临在;祂活在你清醒的觉知中,这就是所谓的「创造」──上主在创造中看到并且认出祂自己,而方法就是透过「你」对祂的创造之「觉察」并在当中「认出」祂来。
所以说,真理并不是要让独立自主的「你」学习之后储存在「你的」个人记忆中,作为将来所用。相反的,真理是要让你学会如何持续地体验到它,而你体验的方式就是透过训练自己的注意力,专注在自己目前的所在地(即你觉察的当下)以及你的本质(正在进行觉察的那个本体)。你是要觉察什么?觉察上主天心运行的「关键处」、「紧要关头」及「生发之处」,这是身为上主同工的你需要意识到并确认的地方,如此上主才能给予永恒的祝福,正如经上说的:「神看着祂所造的一切都甚好」——上主如此肯定!
上面说到的「尽管……,愿承行祢的(而非我的)旨意」这句话,不代表你放弃、无用或是失败(虽然你刚开始要不断地如此祷告时会有这种感觉);相反的,这代表一种谦卑,使你身为人类的个别意愿「安静」下来,不论你是否不情愿。这样做正是你返乡的途径——回到你的正念,恢复神智的清明。
更进一步地说,让每个念头和行动都受到「真理之音」的指引,不再维护自己的独立自主,其实就是让自己体验到手足之情──当中没有缝隙、没有伤害、毫不设防,且涵容一切。
只有一个单纯的事实,那就是:不论你认为自己身在何处,你实际上是位在天国之中。这也意味着,不论你认为自己要去地图上的哪个地方,不论你认为自己正在那里做什么,地图上所标示的「你在这里」的那个点,正是你的知见发生瞬间转变的地方。这个转变会发生在你为一位弟兄而苦恼的地方、你没有耐心再努力的处境、或是一个不寻常的美好日子当中。
换句话说,知见的转变会发生在你身处的任何地方,不论你原先的计划或目标是什么,也不受你预想的「奇迹发生所需要的条件」所影响。「你目前所在之处」永远是你经验到觉醒的唯一地方。
因此,请勿抗拒或是埋怨任何需要你关注的事物。生命的本然状态需要你的关注,而关注乃是天心中毫不费力的自然活动。不要期待「让你可以欣喜若狂、静止不动且不必投入」的那种平安或宁静。相反的,请允许「积极的参与」、「精力充沛的投入」及「更多的耐心」为你带来大量的机会,使你能够不断地呼求帮助和指引,如此一来,你便能持续享有「与神合一」之当下本具的平安、喜乐,及百害不侵之本质。
究竟来说,并没有一个你所认为的「那里」存在,让你可以从「这里」出发而抵达。唯一发生的只有「转化」——从独立自主的经历、转变成与「觉醒的那位」共享的经验,不论你认为自己位在地图中的何处。你一旦作此转变,则地图上的一切便获得了全新的意义,而你可能去做或不去做你本来打算要做的事。但不论你做什么,都反映出天父的旨意,而非你的意愿,且你所做的一切都会带来疗愈、和谐及焕然一新的体验。
瑞吉
书于 京斯敦-华盛顿
2018年4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