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主页
回到主页

信仰与宽恕的关系

作者:魏佳芳 2017年9月3日

弟兄A问:

可否谈谈信仰和宽恕的关系,信仰对于奇迹学员意味着什么?

奇迹课程所讲的“信仰”这个词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的不同处?

 

答:感谢你这个非常深入的问题,我把你所引用的课文中“信仰”这一词加上原文的注明,这样会更清楚。

 

你所引用的课文:

T-9.I.11. 5 上主是爱这一事实,不需要你信仰(believe),只需要你接纳。

T-18.V.2. 6 你的小小信心一旦与祂的智慧结合,祂便能把你引进救赎大业,而且保证你马到成功。7 只要与祂在一起,你等于在坚固的信仰(faith)基石搭起了一座直达天堂的天梯。

T-21.III.5. 上主之子不可能没有信仰(faith),至于他要相信什么,却是他自己的选择。

 

《奇迹课程》并没有定义它所讲的信仰与传统宗教中的信仰有何不同。然而随着心灵意识的提升或扩展,我们对信仰的本质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就自己本身在传统宗教的经验与学习奇迹的过程做一番省思,分享自己的一点心得如下。

 

何谓信仰?信仰可说是心灵分裂之后,即心灵由创造主体变成“认知”主体之后所需要的回归过程。因为认知过程中必有主体与客体,所以“信”一定有一个对象(一个人、一样东西、或者一种思想),而你去“依附”这个对象的过程叫做“信”。我们信仰的对象(不论是什么)都会引导我们的思想和心念,而这些思想和心念又会引导我们的行为,并形成我们的经验。若以宇宙造化的法则来说,你相信什么,你就会经验到什么。因此才说,上主之子不可能没有信仰。《课程》说:心灵会亦步亦趋地跟随它所“依附”的思想体系前进。(T-4.II,10:5)

 

严格说来,每个人都有一套信仰,不是只有修行人才有,连无神论者也有信仰。追逐金钱的人,金钱就是他们的信仰,追逐名利的人,名利就是他们的信仰,换句话说,金钱与名利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神。这样说并没有批判金钱与名利的意思,只是要说明每个人其实都有他自己的信仰,只是他未必觉察到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传统宗教或是《奇迹课程》,信仰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指导心灵方向的灯塔。 

 

然而,随着心灵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也会随之改变。我分享自己在一本宗教团体的书中所读到的一段智者的话:“所谓‘因信得救’,不是你被上帝借由信仰这条绳子拖回天国,而是信仰是个梯子,在你自己真正踏入天国的过程中,你本身是个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不是大家相信上帝,上帝救了你,而是你相信上帝的这颗信心,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不是附属品或者是寄生虫,依赖在修行团体,或者是依赖在上帝身上而存活。所以大家的重心不是在上帝,不是在你信仰的对象及目标身上,而是你自己本身。”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现在修行人对于信仰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省思与认识。

 

至于信仰与宽恕的关系是什么?简而言之,唯有我们相信上主之子(自己与他人)的清白无罪,我们才可能放下定罪之念。宽恕并不是饶恕真实的罪,而是看出人人清白无罪的本质。虽然我们现在的肉眼看不出来,但是我们愿意相信《课程》所说的是真相,因为它带给我们平安,因此这个信念带给我们宽恕的动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希望以上答复对你有所帮助。

 

弟兄B问:

相信与知道之间仍然有别不是吗?记得好像在教师指南“谁是上主之师?”的章节看过,我们甚至无需相信上主,只要有宽恕的意愿,我们的心灵的力量就足以开始回家的旅程。又在正文第十三章第九节:咎的迷雾看过,上主之子仍是上主创造的模样。你认为你需要努力些什么,努力相信些什么,但是你再怎么努力否定,你还是上主的完美创造。深深的知道这点,到家了。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吗?

 

答:

感谢你更进一步的提问。《奇迹课程》是一部“动态”的教学,所谓动态,就是随着我们的操练,我们的心灵或意识也会有不同的体验或认知(如果操练得当)。因此,我们会看到书中文字的陈述是多层次的,包括终极的实相以及如何体认到这一实相的认知过程。这有点像是在看毕卡索的画,在同一个平面看到多重空间的呈现。心灵的存在状态也是如此,因为心灵的运作本是全像式的。虽然我们的头脑不一定能够理解这复杂的概念,但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地依照〈练习手册〉的指示来锻炼心灵,自然能达到《课程》所要带领我们达到的目标。〈正文〉只是为练习提供理论架构,真正产生转化功效的还是心灵的锻炼,手册导言也说了,就算你不完全理解也不会影像它的效果。换句话说,这部课程不是靠头脑去搞懂它的,而是靠心灵的提升去领悟及体证的。因此,当你读到表面看来有所不一致的说法时,不需感到意外或为它而烦恼。

 

回到你问的相信与知道的不同。两者都是属于认知的层次,都是二元世界的意识活动。但是“知道”未必就“相信”,意思是心灵或意识没有主动去“依附”这个对象。就好比你读了一本教你如何游泳的书,知道一些技巧或注意事项,但是你未必会去游泳,唯有你“相信”你按照书中指示去练习一定可以学会,你才会去尝试,然后真的学会了。同样的道理,就算我们“知道”《奇迹课程》说“上主之子仍是上主创造的模样”,我们未必真的“接受”,遇到事情照样生气,照样在困境中打转。这样的知道只是一种头脑的层次,无法转化为一种经验。而相信或信仰则会产生一种“动力”,能够将头脑的认知带向实际的经验。佛家常说的“信愿行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才说信仰能产生力量。然而,如我刚才所说的,信仰只是一个阶梯,最终的目标是“体验”到我们所相信的真相。所以在我们尚未达到这样的目标之前,还是需要借由信仰往前迈进。例如,我们尚未真正看出弟兄或自己的清白无罪,但我们也愿意学习去宽恕,这个意愿就是信所带给我们的力量。

 

有句话说:“To know is to be.”“To be ”是一种存在状态,也就是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神圣本质。但唯有操练心灵,到达足以掌握自己心念的程度,才有办法体验这种平安的存在状态,也才算是真正的“知道”自己仍是上主所创造的圣子。希望这样的答复对你的疑惑有澄清的作用。

 

其实“信”这个字也是多重含意的。我们知道船只航行需要两种东西的指引才能达到目的地,一是灯塔,一是罗盘。信仰一词比较强调终极的目标,犹如灯塔(在远方)。而在前往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并非独行,还有圣灵(自性的化身)的指引,犹如罗盘(在近处),而我们对圣灵的信,是一种信赖。我们比较常讲信赖,比较少谈信仰,因为我们对信仰这个词有成见,容易联想到宗教的形式。就像有些人不喜欢称耶稣而宁可称J兄一样,因为耶稣这个名字会勾起即定的成见。然而,成见只是自己的概念而已,就算我们称呼J兄,也不会改变耶稣的本质。同样的,就算我们不用信仰这个词,我们其实下意识都活在信仰中而不自觉,不论我们相信的是什么。所以说,需要疗愈或转化的是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成见”。

 

弟兄B问:谢谢。非常清楚的解释。“想知道”让我们通过“信仰”成全“体验”,成就“知道”的意境。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 是的。

 

弟兄B:谢谢。突然发现正文第十七章第七节(呼求信仰)整个是在讲信仰。看了你的解释再看这个部分加深了了解,具体来说是信仰的绝对性。深深的感谢你的扶持。

 

弟兄A问:

可否谈谈信仰和宽恕的关系,信仰对于奇迹学员意味着什么?

奇迹课程所讲的“信仰”这个词和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的不同处?

答:感谢你这个非常深入的问题,我把你所引用的课文中“信仰”这一词加上原文的注明,这样会更清楚。

你所引用的课文:

T-9.I.11. 5 上主是爱这一事实,不需要你信仰(believe),只需要你接纳。

T-18.V.2. 6 你的小小信心一旦与祂的智慧结合,祂便能把你引进救赎大业,而且保证你马到成功。7 只要与祂在一起,你等于在坚固的信仰(faith)基石搭起了一座直达天堂的天梯。

T-21.III.5. 上主之子不可能没有信仰(faith),至于他要相信什么,却是他自己的选择。

《奇迹课程》并没有定义它所讲的信仰与传统宗教中的信仰有何不同。然而随着心灵意识的提升或扩展,我们对信仰的本质会有不同的认识。我就自己本身在传统宗教的经验与学习奇迹的过程做一番省思,分享自己的一点心得如下。

何谓信仰?信仰可说是心灵分裂之后,即心灵由创造主体变成“认知”主体之后所需要的回归过程。因为认知过程中必有主体与客体,所以“信”一定有一个对象(一个人、一样东西、或者一种思想),而你去“依附”这个对象的过程叫做“信”。我们信仰的对象(不论是什么)都会引导我们的思想和心念,而这些思想和心念又会引导我们的行为,并形成我们的经验。若以宇宙造化的法则来说,你相信什么,你就会经验到什么。因此才说,上主之子不可能没有信仰。《课程》说:心灵会亦步亦趋地跟随它所“依附”的思想体系前进。(T-4.II,10:5)

严格说来,每个人都有一套信仰,不是只有修行人才有,连无神论者也有信仰。追逐金钱的人,金钱就是他们的信仰,追逐名利的人,名利就是他们的信仰,换句话说,金钱与名利就是他们心目中的神。这样说并没有批判金钱与名利的意思,只是要说明每个人其实都有他自己的信仰,只是他未必觉察到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不论是传统宗教或是《奇迹课程》,信仰的作用都是一样的,都是指导心灵方向的灯塔。 

然而,随着心灵意识的提升,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认识也会随之改变。我分享自己在一本宗教团体的书中所读到的一段智者的话:“所谓‘因信得救’,不是你被上帝借由信仰这条绳子拖回天国,而是信仰是个梯子,在你自己真正踏入天国的过程中,你本身是个主动者而不是被动者。不是大家相信上帝,上帝救了你,而是你相信上帝的这颗信心,你自己救了你自己。你不是附属品或者是寄生虫,依赖在修行团体,或者是依赖在上帝身上而存活。所以大家的重心不是在上帝,不是在你信仰的对象及目标身上,而是你自己本身。”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现在修行人对于信仰的本质有了更深的省思与认识。

至于信仰与宽恕的关系是什么?简而言之,唯有我们相信上主之子(自己与他人)的清白无罪,我们才可能放下定罪之念。宽恕并不是饶恕真实的罪,而是看出人人清白无罪的本质。虽然我们现在的肉眼看不出来,但是我们愿意相信《课程》所说的是真相,因为它带给我们平安,因此这个信念带给我们宽恕的动力,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希望以上答复对你有所帮助。

弟兄B问:

相信与知道之间仍然有别不是吗?记得好像在教师指南“谁是上主之师?”的章节看过,我们甚至无需相信上主,只要有宽恕的意愿,我们的心灵的力量就足以开始回家的旅程。又在正文第十三章第九节:咎的迷雾看过,上主之子仍是上主创造的模样。你认为你需要努力些什么,努力相信些什么,但是你再怎么努力否定,你还是上主的完美创造。深深的知道这点,到家了。可以说说你的看法吗?

答:

感谢你更进一步的提问。《奇迹课程》是一部“动态”的教学,所谓动态,就是随着我们的操练,我们的心灵或意识也会有不同的体验或认知(如果操练得当)。因此,我们会看到书中文字的陈述是多层次的,包括终极的实相以及如何体认到这一实相的认知过程。这有点像是在看毕卡索的画,在同一个平面看到多重空间的呈现。心灵的存在状态也是如此,因为心灵的运作本是全像式的。虽然我们的头脑不一定能够理解这复杂的概念,但只要我们按部就班地依照〈练习手册〉的指示来锻炼心灵,自然能达到《课程》所要带领我们达到的目标。〈正文〉只是为练习提供理论架构,真正产生转化功效的还是心灵的锻炼,手册导言也说了,就算你不完全理解也不会影像它的效果。换句话说,这部课程不是靠头脑去搞懂它的,而是靠心灵的提升去领悟及体证的。因此,当你读到表面看来有所不一致的说法时,不需感到意外或为它而烦恼。

回到你问的相信与知道的不同。两者都是属于认知的层次,都是二元世界的意识活动。但是“知道”未必就“相信”,意思是心灵或意识没有主动去“依附”这个对象。就好比你读了一本教你如何游泳的书,知道一些技巧或注意事项,但是你未必会去游泳,唯有你“相信”你按照书中指示去练习一定可以学会,你才会去尝试,然后真的学会了。同样的道理,就算我们“知道”《奇迹课程》说“上主之子仍是上主创造的模样”,我们未必真的“接受”,遇到事情照样生气,照样在困境中打转。这样的知道只是一种头脑的层次,无法转化为一种经验。而相信或信仰则会产生一种“动力”,能够将头脑的认知带向实际的经验。佛家常说的“信愿行证”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才说信仰能产生力量。然而,如我刚才所说的,信仰只是一个阶梯,最终的目标是“体验”到我们所相信的真相。所以在我们尚未达到这样的目标之前,还是需要借由信仰往前迈进。例如,我们尚未真正看出弟兄或自己的清白无罪,但我们也愿意学习去宽恕,这个意愿就是信所带给我们的力量。

有句话说:“To know is to be.”“To be ”是一种存在状态,也就是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神圣本质。但唯有操练心灵,到达足以掌握自己心念的程度,才有办法体验这种平安的存在状态,也才算是真正的“知道”自己仍是上主所创造的圣子。希望这样的答复对你的疑惑有澄清的作用。

其实“信”这个字也是多重含意的。我们知道船只航行需要两种东西的指引才能达到目的地,一是灯塔,一是罗盘。信仰一词比较强调终极的目标,犹如灯塔(在远方)。而在前往这个终极目标的过程中,我们并非独行,还有圣灵(自性的化身)的指引,犹如罗盘(在近处),而我们对圣灵的信,是一种信赖。我们比较常讲信赖,比较少谈信仰,因为我们对信仰这个词有成见,容易联想到宗教的形式。就像有些人不喜欢称耶稣而宁可称J兄一样,因为耶稣这个名字会勾起即定的成见。然而,成见只是自己的概念而已,就算我们称呼J兄,也不会改变耶稣的本质。同样的,就算我们不用信仰这个词,我们其实下意识都活在信仰中而不自觉,不论我们相信的是什么。所以说,需要疗愈或转化的是我们对某些事物的“成见”。

弟兄B问:谢谢。非常清楚的解释。“想知道”让我们通过“信仰”成全“体验”,成就“知道”的意境。可以这样理解吗?

答: 是的。

弟兄B:谢谢。突然发现正文第十七章第七节(呼求信仰)整个是在讲信仰。看了你的解释再看这个部分加深了了解,具体来说是信仰的绝对性。深深的感谢你的扶持。

订阅
上一篇
奇迹的前提
下一篇
如何突破自然律的限制?
 回到主页
feed iconstrikingly icon上线了提供技术支持
Cookie的使用
我们使用cookie来改善浏览体验、保证安全性和数据收集。一旦点击接受,就表示你接受这些用于广告和分析的cookie。你可以随时更改你的cookie设置。 了解更多
全部接受
设置
全部拒绝
Cookie设置
必要的Cookies
这些cookies支持诸如安全性、网络管理和可访问性等核心功能。这些cookies无法关闭。
分析性Cookies
这些cookies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访问者与我们网站的互动情况,并帮助我们发现错误。
首选项Cookies
这些cookies允许网站记住你的选择,以提供更好的功能和个性化支持。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