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设法去改变世界,而应决心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T-21.In.1:7)这句名言常被奇迹学员引用,以表达“修奇迹课程不应去改变外在世界”的态度。这种态度对实修影响很大。因为,就定义而言,“行为”一词就是指造成外在改变的一切做法。于是,上述立场就等于一口否定了《奇迹课程》与行为的关系,包括“藉由行为去帮助别人、向他人伸出援手”在内。
然而,这句课文真的是这个意思吗?我认为绝非如此。我将在本文中探讨这句话真正的意涵,证明它和《奇迹课程》重视“行为上推恩于人”的态度完全契合。我会逐步检视对这句话的“标准诠释”(standard interpretation),所用的检视步骤也适用于其他“奇迹课文的坊间说法”(Course lore)。最后,我会讨论对这句课文逐步检视之后所带来的具体好处――使我们能够义无反顾地奉行自己造福世界的心愿。
如何检视“坊间”对这句课文的“标准诠释”
所谓“奇迹课程的坊间说法”是指那些我们认为并不准确、但在奇迹圈中流传甚广、甚至成为学员们所认可的智慧正见,或曰“标准诠释”,像福音一般不容置疑。其他常见的“奇迹课程坊间说法”还包括:“你要自己是对的,还是要幸福?”、“我什么也不需要做”等。
“不要设法去改变世界”这句话绝对属于上述范畴。当某人讲到要积极采取行动以促成改变时(譬如:参加一场和平集会、支持某位政治候选人、或送物资到非洲饥荒国家等等),就会有人丢出这句话,而在场的人也都“了然于心”――我们不应该企图去改变世界,只需要改变自己的心灵,如此而已。“当因缘出现,你可以见义勇为,但是要了解:改变『外在』情况可不是《奇迹课程》的道路。你若认为那是,就是你的小我在说话了。”讨论通常到此戛然而止。
与其毫不思索地把这种“标准诠释”加诸这句课文,我们其实需要停下来自问:“这句话真的是这个意思吗?”下面提供一套检测的方法:
一、“标准诠释”中有自相矛盾之处吗?
这一步不是最重要的,但我把它放在最前面,因为这是我自己听到这类“约定俗成的奇迹见解”时的第一个反应。譬如,当我表达不同意某些看法时(就像现在),难免会有些奇迹学员对我说:《奇迹课程》教我们不要反对别人的意见。当我听到这话,“自相矛盾”这一点就会跳出来:若是这样,那个人的反应就自相矛盾了――因为那个反应本身就在表达他反对我。它其实是在说:“我反对你的反对”。不是每个有问题的奇迹诠释都有自相矛盾的情形,但有一些的确如此。当你发现这类情况时,就应该提高警觉了。
我在“不要设法改变世界”的“标准诠释”里看到几点自相矛盾之处。一,说“不要改变外在世界”――咦?这话本身不就是在企图改变外在世界吗?就我的经验,那些坚持我们不应设法改变世界的人往往非常热衷于向世人传播这个想法,希望改变他们。二,这样的“标准诠释”意味耶稣――《奇迹课程》的作者――自己起码在两方面上自相矛盾了:1.两千多年前的耶稣曾致力于改变世界,2.他大费周章通传给海伦的课程,同样大大改变了世界。要是不该设法去改变世界的话,耶稣根本不应该要海伦记录下他的话。不难看出,这其中有些可疑之处!
二、回到原文脉络,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一步是最重要的。检查原文脉络是厘清课文中所有语意最有效的方法。我们应该训练自己遇到对课文某句话的诠释有疑义时,马上这么做。以下就是这句话的上下文:
投射形成知见。你眼中的世界,全是你自己赋予的,如此而已。既不多,也不少。因此,世界对你变得意义重大。它是你心境的见证,也是描述你内心状态的外在表相。一个人如何想,他就会如何看。为此,不要设法去改变世界,而应决心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知见是果,不是因。这就是“奇迹没有难易之分”的道理所在。慧见之下的一切,不只已获疗愈,而且神圣无比。慧见以外的一切则无意义可言。凡是无意义的,自然混乱无序。
你判定自己是遭受天谴的人,并且将这观念投射到世界去。世界在你眼中若遭受天谴,你在世上自然只会看到自己对上主之子所造成的伤害。你的眼光若放在天灾人祸上头,表示你存心把他钉上十字架。你的眼光若置于神圣与希望上,则表示你已加入了上主旨意,放弟兄自由。除此两者,你没有其他的选择。你若选择其中一方,就会看到这一方的见证,并从中认出自己所作的选择。你所见到的世界不过反映出你允许自己看到多少喜悦、接受多少喜悦而已。如果这就是世界存在的意义,那么,带给世界喜悦的能力必在你内无疑。(T-21.In.1:1-2)
这两段是对于《课程》核心原则“投射形成知见”(1:1)的解说。这个原则说:我们在世上所见,乃是自己所思、所信者的投射;就这段而言,说的是我们对于自己的信念。所以,我们在世界上所看见的,其实是自己心态的见证,证明我们“相信自己是什么”。如果我看见一个充满苦难、加害于我的邪恶世界,表示我在诅咒自己;相反地,如果我看见一个充满希望的神圣世界,就证明我们决定视自己纯洁无罪。
于是,耶稣说:“为此,不要设法改变世界,而应决心改变你对世界的看法。”这是一个指令,要求我们运用他教的观念。但他究竟要我们做什么呢?从上下文来说,我的答案是:
因为你在世上所见,是你对自己的信念的投射,所以单靠整顿外在世界,是不可能把苦难世界转变成一个神圣而充满希望之地的。相反地,若想让世界变得神圣而充满希望,你必须改变自己的心,选择用基督的慧见来看世界。这同时也是一个看见自己神圣性的决定。既然“你所见的世界”是“你对于自己的信念”的见证,那么,“看到神圣的世界”就能帮你“认出自己的神圣性”。所以说,你若想让这种情况出现,就不要去设法改变外在,而要选择改变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
三、文义清楚之后,还接受“标准诠释”吗?
若不假思索,你可能会想回答:“接受”。毕竟,这句话的确说了我们不应该去设法改变世界,不是吗?但是,重申一次,我们其实不该人云亦云,而最好仔细想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及不是什么意思)。仔细了解之后,会发现这句话并不是一股脑儿拒绝所有助人和改善世界的行动。它要表达的是:单单“改变外在种种”并不能产生新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后者是只有改变心灵才能做到的。这里隐含了一种开放性――《课程》其实可能会鼓励我们为某些其他目标去投入具体行动。因此,了解这句课文的本意之后,我们并不需要接受所谓的标准诠释。既然还有其他可能性,那么我们就要接着问下一个问题。
四、课文其他说法有和“标准诠释”冲突的吗?
一句话,的确有。课文里以种种不同的方式阐述“以行为推恩于世界”的重要性。首先,许多地方提到“我们拯救世界的任务”。〈练习手册〉第63课里,耶稣要我们念诵这句话:“上主任命我为拯救世界的工具。”(W-pI.63.3:5)另外,有好几课全篇都在解释这个概念,如:“世界的救恩操之于我”(W-pI.186标题)、“我是为了拯救世界而来的”(W-pII.319标题)。不错,要“拯救世界”,最积极的推动力是心灵的改变,但耶稣也告诉我们:“你是我的声音、我的眼睛、我的手足,我必须借着它们才能拯救世界。”(W-pI.RV.In.9:3)"You are my voice, my eyes, my feet, my hands through which I save the world" (W-pI.RV.In.9:3).显然,这里含有一种积极主动的意味,耶稣需要用我们的身体作为工具去拯救世界。透过身体来传递救恩是很重要的,因为这种形式的传递或沟通,对人们来说最容易了解与接受。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想传递爱,最让人容易理解并接受的方式就是一句温暖的话和一个拥抱。
这“藉行为来拯救世界”的主题一再出现于《课程》中。我们应该把身体做为沟通工具,“把身体当作一种媒介,向其他仍然相信自己只是一具身体的人示范真相并非如此”(T-8.VII.3:2)耶稣在“原始打字稿”里说道:“积极的行动者才是我真正的伙伴。”〈心理治疗补编〉中说:“世上没有比向求助者伸出援手更神圣的事了。”(P-2.V.4:2)〈正文〉中甚至说:将奇迹推恩于弟兄能造成外相上的改变,这恰恰证明了实相才是永恒不易的。(T-30.VIII.2)
上面所引述的(而且还有更多),全都和“《课程》不主张积极行动以拯救世界”的论点相左。“标准诠释”看来是更站不住脚了。
五、有其他诠释能解决以上论点上的冲突吗?
以上两种论点显然是互相抵触的,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我看到两种可能性。第一,坚持“标准诠释”,忽略其他课文,把它们都视为“象征性”的说法,而不按字面意义去理解耶稣的教导。依我看来,这不是明智之举,因为课文许多地方都谈到行为具有正向的角色,而字里行间,耶稣从未表示他那些话应以别的方式去理解。选择用一句课文(以及其他类似句子)不可靠的诠释来抹煞其他这些段落,会大大改变《课程》的原义。
幸好,还有另一种可能性。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不要设法改变世界”这句话的原意,就不必接受“标准诠释”;再加上其他诸多段落的支持,就知道其实所谓标准诠释才是该被忽略的。接着,我们只需要了解这看似彼此冲突的观点背后的全貌,去找到另一种统整的诠释方法。
六、哪种诠释能解决这显而易见的冲突?
的确有另一套诠释。关键在于回答下面这个问题:“为什么推恩的行为在人间这么重要?它在《奇迹课程》的思想体系里占有何种角色?”简单的答案是:它能够把你已然疗愈的知见(healed perception)传达给他人,同时使它在你内更稳固。《课程》提供了一个三步骤的公式:一、你接受圣灵为你疗愈知见,二、你把已疗愈的知见传递给他人(使他们得到疗愈),三、其结果是,你亲眼认出自己所领受的疗愈知见。这个公式在课文中一次次重复出现。有个地方,耶稣说,“我们必须先给出所领受的,才能够认出自己领受了什么”这个道理“我以不同的方式说过几百次,你也听过几百次了,然而,你的信心仍然不足。”(W-pI.154.12:1-2)下面是这几百种方式中的一种,它把道理跟“拯救世界”作了结合:
观念必然先属于你,你才可能给出去。你若要拯救世界,自己必须先接受救恩才行。但是,除非你亲眼看见救恩在眼前每一个人身上产生的奇迹,否则,你不会相信自己已经得救了。(W-pI.187.3:1-3)
请注意这里有同样的三步骤公式:你自己接受救恩,然后把奇迹给予你所见的每个人,结果就是你终于彻底认出了自己所领受的救恩。其中“给予”这一步显然包括行为上的付出。不只前面的段落中有这样的例子,〈练习手册〉这一课也说这个原则可以用具体的“给予”来表达:当你把某种形式给人,你是把它背后的心念给人,“东西所代表的只是那些造出它们的念头而已”(W-pI.187.2:3)。不论我们的给予采取何种形式,我们都是藉由这“领受∕给予∕认清”的历程来拯救世界的。
至此,我们能够整理出一套诠释,使课文中“不要设法改变世界”和“用行动来拯救世界”这两个观念都能成立。其关键在于了解:我们固然不可能靠改变外在来改变心灵,然而一旦心灵改变之后,“改变外在”就开始在救恩的实现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它把心灵的改变传递给他人,以此疗愈他人,从而回过来强化自己的疗愈。这样的一套诠释就把前面的冲突都疏通了:
你若想获得看待世界的崭新知见,方法不是去改变外在世界,而是改变你对于世界的想法。然而,一旦你改变了想法,疗愈了知见,你必须把这已获疗愈的知见推恩于他人;这种推恩往往展现为改变外在世界的行为。这推己及人的行为会把你已疗愈的知见传递给他人,使他们获得疗愈,从而巩固你自己的疗愈。透过这样的过程,你在拯救世界。
“把我们所领受的讯息传给全世界”
归结来说,先前存在的冲突是:一方面,我们渴望让世界变得更好;另一方面,我们却似乎一再被提醒“此种渴望悖离《奇迹课程》的道路”。对这一句课文的正确诠释,能帮助我们化解奇迹圈中这种不时可见的内在冲突。我遇到过许多充满服务热忱的奇迹学员,我认识的每一位奇迹学员都景仰像马丁路德金恩、德雷莎修女那样的人物,对耶稣当然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伟人积极地把爱的知见推恩于他人,为世界带来改变。虽然我们渴望贡献己力的冲动可能为小我所用,但那冲动本身的确是神圣的,“原始打字稿”中曾称之为“奇迹驱动力”。然而,我看见许多奇迹学员虽然受到它的吸引,想要将这种驱动力付诸实践,也某种程度去做了,但他们时而又会退缩,因为耳边彷佛老是听到一句窃窃低语:“不要去设法改变世界。”
但现在,我希望你已经明白,我们大可不必为这种《奇迹课程》的坊间说法而退缩。诚然,我们必须谨记,单单整顿外在世界,是无法疗愈我们对于世界的知见的;这是《奇迹课程》最重要的教导。然而,一旦我们改变了心灵,让疗愈的知见进入,即使只有那么一点,我们也应该挺身于世界,以圣灵指示的任何方式去与人分享这疗愈了的知见。我们必须以思想、言语以及行动的方式去推恩,就像那些我们所景仰的人物一般。我们若想要获得彻底的疗愈,就必须这么做。
我想以〈练习手册〉第245课中非常动人的两段话来结束本文。这些话可能会被“不要设法改变世界”的“标准诠释”所忽略,但恰恰与我们的诠释相得益彰。它的精髓是:我们领受了上主的平安,将它给出去,于是便能认出上主无限的爱所给予我们的一切。让我们不再高高在上置身事外,不再压抑可能改变世界的行动,而把自己所领受的讯息传给全世界,这才是《奇迹课程》为我们指出的归乡之路:
天父,祢的平安环绕着我。不论我前往何处,祢的平安都与我同行。它的光辉也会照耀着我所遇到的每个人。我要将它带给所有可怜、孤独且害怕的弟兄。我要把祢的平安带给那些受尽痛苦煎熬,饱受失落之苦,或已经放弃希望与幸福的人那里。天父,把他们都送到我这儿来吧。愿我所到之处皆有祢的平安。因我愿依祢的旨意,拯救祢的圣子,如此,我才可能认出我的自性。
我们就这样在平安中前进。将自己所领受的讯息传给整个世界。如此,我们才会听到上主的天音,祂一直在向追随圣言的人说话;我们也会认出祂的圣爱,只要我们愿意分享祂所赐的圣言。(W-pII.245.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