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比较容易把深植天性中那种创造欲与艺术连结,甚于与灵性生活连结。直到最近,我才意识到这种冲动如何塑造了我的人生。有可能你也还没发觉它对你的人生有多大的影响力。
现在回顾起来,倒是很明白。三岁的时候,我会把一天很大一部分时间用来画画,起先是画恐龙,后来画披头四。我不满足于模仿,所以到八、九岁的时候,就画起了我自己的卡通人物。初中以前,我的热情转向帮「魔戒」(「指环王」)画插画。有时候会画上一整天,一开始就停不下来。每次亲手完成一幅原创的画作,都带给我无比的满足感。
曾几何时,这绘画的冲动转变成写作的冲动。这两种媒材当然很不一样,但我的体验并不如想象的差距来得大。我想,主要的差别应该在于写作能将内心同样的冲动作更淋漓尽致的表达,让自我得到更充分的挥洒。但是这一点之外,不论是过去的绘画或现在的写作,整个过程,包括发想、以形式表达、精益求精表达到完美的地步,直到完成时的满足感,都非常类似。
然而,我这种内在的冲动并不限于写作或艺术,它还包括各种活动,譬如烹调,或只是把任何一件事好好完成。我内在有一种要做出或完成什么、要产生一些正向的成果的欲望。当然,这不是我唯一的欲望,因为我心里还有很多与此竞争的欲望。但这种创作或创造的欲望,强度不输任何其他的欲望。一天下来,如果我不能做出点有意义的事,就会感到自己没用,有一种空虚感。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退休之后会有忧郁症的原因之一了。
我想,关于这种冲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版本。你不妨试着检视自己的人生,看你是以什么形式来表达这种创造的本能或冲动,看看你的血液中流淌着哪种成就的渴望,看看在你的处境中,你会想造成什么样正面的效果。
创造力与灵性
前面说过,我们通常不会把创造的冲动和灵性联想在一起,特别是在受东方宗教影响的圈子里。相反地,灵性追求者通常会赞美「接受者」而不是「表达者」。所谓「接受」,我指的是接受一种更高的觉知能力,如接纳平安、至福或合一的经验。我们倾向于把修行认为是一种退出、沉淀,一种清洗心灵之窗的工作,好让神圣的光明得以照进来,充满我们的意识。所以,我们通常认为灵性生活是一个变得越来越敏于接受的历程。我们喜欢谈舍,谈放下、臣服、静下来、聆听、停止评判等等。我们将天堂视为一种终极的接受状态,在那种境界里,所有的障碍都被清除,我们会在纯粹的接受之境中安息于永恒,沐浴在我们都渴望的一体性密契体验里。
当然,这些都很重要,不该忽略。但是我们的本性还有另一面。这是积极或表达力的一面,在灵性圈中这一面往往被漠视。我们对于「做」或采取行动报以怀疑的态度,认为这若不是对于小我冲动的让步,就是对于世俗生活的留恋或妥协。我们颂扬「在」(being)甚于「做」(doing);赞美有愿心,甚于实际去尝试。我们对改变事物的努力特别谨慎,用「太用力」之类的标签来贬低它,而赞扬「接受」的美德。我们援引《课程》,不断说着「不要试图改变世界」和「我什么也不需要做」之类的话。
然而,让我们面对现实吧,我们天性中富有表现力的那一面是不会消失的。它深植于我们的本性。我们内心有一种根本的创造本能或冲动,想把内在那宝贵的东西形诸于外,产生出肖似于它的效果、一种有建设性的成果,那是我们对于整体的贡献。这是我所了解的创造欲――想要把心灵之中某种很重要的东西表达出来,使它成为有价值的东西。我不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么迫切想满足这种渴望,但我们确实如此。而任何一种灵性道路若撇开它,等于是排斥了我们一半的天性。
我之所以能自信地这样说,是因为我的灵性道路――《奇迹课程》――完全包含了我们本性中的这个面向。我认为这是《课程》令人惊艳之处。它提出了一种「创造的冲动是心灵的本性」的心灵理论。不仅在人间如此,天堂亦然。
天堂之中的创造力
事实上,在天堂尤其是如此。根据《奇迹课程》,我们生而为人的所谓「自由意志」,只是上主给予我们的无限创造力的一点残余罢了。上主拥有创造的意志,祂就是这样创造出我们的。然后,祂赋予我们同样的意志,使我们也能够创造。「在创造中,上主把祂的创造力从祂自身向外延伸,给予祂所创造的儿女们,使他们为同样有爱的创造意志所充满。」(CET-2. II.5: 2)。课文中说,我们的这种意志必然曾经是自由的:「就[圣子在正念中创造这件事〕来说,…所有充满爱的创造力,都已无条件给予圣子了。」(CET-2.II.12: 2)事实上,上主赋予我们自由意志,正是要我们去创造:「因为上主赋予你自由意志,正是为了让你在创造出完美造化的过程中享受喜悦。」(CET-2.II.15:4)。想象一下吧:我们被赋予自由意志,纯然是为了让我们能在天堂进行创造。
奇迹学员对这个「在天堂中创造」的概念通常有种退缩的态度,觉得这整个主题令他们困惑不已。这么多年来,我不知被问到多少次这方面的问题。然而,我并不认为这个主题本身有什么难解之处。我想,我们之所以感到困惑,不过是因为对它不熟悉。如果很多灵性传统都谈这个概念的话,我们应该就会觉得很自然易解了。
这基本概念其实很简单:我们在天堂中创造真实的生命。我们把自己的生命延伸出去,造出其他的生命,他们的性质与我们的相同。换句话说,我们做的正是上主创造我们时所做的事。我们延伸自己的生命以创造出新的生命。这些生命没有物质形体,正如天堂中的一切都没有形体一样。他们是无形无相的灵性,同天堂中的一切一样。的确,「无形无相的灵性」对我们的头脑来说很难理解,但是,「我们延伸自己的生命以创造生命」这个概念并没有什么特别费解的。我们说到上主时,相信没有人会说:「你说『上主创造生命』是什么意思?」那是我们已经熟悉的概念。但是讲到我们自己时,「我们创造生命」这概念就让我们深感困惑。但是我想,如果我们从很多地方都听到这样的观念的话(而不是只有《奇迹课程》),就不会那么伤脑筋了。我们可能只会说:「噢,我竟然也有那样的能力,真神奇啊!」
《课程》一次又一次回到这个「我们的造化」(our creations)的主题,它反复告诉我们,我们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去创造:「上主将你创造出来,要你继续创造。」(CE T-6.III.3:4)。「上主的孩子,你被创造出来是为了去创造善、美与神圣。」(CET-1.46.7:1)。这是一个值得接受的概念。课文也谈到这个任务的永恒性:「你是祂的创造同工,也会像祂一样超越时间、无限地将祂的天国扩展出去。」(CET-6.VIII.5:6)。课文还谈到了实现这个任务的喜悦:「天国的延伸才是你的喜悦。」(CET-7.V.14:5)。「涵容一切生命的上主,虽然创造出不同的生命,但这些各自拥有一切的生命都想把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分享出去,以增添他们的喜悦。」(T-4.X.7:1)。事实上,《课程》甚至说:「除非你创造,否则你不会感到满足。」(CET-7.VIII.3:6)。很难想象还有哪一种灵性的教导会给予创造本能更崇高的地位!
削尖铅笔而不创作任何东西
体认《课程》所重视的「我们的创造能力」的重要性,至关重要。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创造本能」对《课程》的天堂观有多重要时,我们才会在人间给它一个适当的位置。除非我们在终极层次给它一个地位,否则我们总是倾向于把它在人间的形式当作小我的表现,使我们要么小看这些形式的重要性,要么因提防可能的危险而加以抵制。
我们在天堂的创造意志确实可见于人间。《课程》说这是我们天性中根本的渴望,它一直在运作,我们是不可能把它关掉的:
然而,当你还在这副躯体之中时,你可以在「无爱的」或「奇迹的」创造管道之间选择一个。你可以造一个空壳子,但你不会什么都不造。你可以等待、拖延、麻痹自己,把你的创造力降低到几近于无,甚至使其发展完全停滞或倒退,但你无法撤销你的创造力。(CE T-1.48.3:1-2)
创造的渴望深植于我们天性之中,海伦笔记上称之为「本能」:「你的创造本能(instincts for creation)是你的创造者给予的,祂在祂的创造中表达出同样的本能。创造的能力只存在于心灵之中,所以不管你妄造或创造什么,必然都出于本能。」(CET-2.XI.22:3)然而,虽然我们不能关掉或停止这种本能,但我们可以误用它;用《课程》的话来说,就是我们能「妄造」(miscreate):「妄造,就其底层的冲动(Impulses)来说,仍然算得上真正的创造之举,但就所造的内涵来说则不是。」(CET-2.XI.12:2;译注:这一段和上一段,FIP版中都没有)而且,《课程》说,我们在人间多数都是在妄造。妄造的例子包括各种攻击和投射,但也包括我们通常所谓的创造力。《课程》的态度似乎是说,多数的艺术创作、科学发明和巧妙设计等,都属妄造之列。
《课程》对于世俗所谓创造力的批判,重点在于:我们把创造力投入到那些没有真实价值的事情上。课文说,「从方法论来说,你的心灵一直都是很有创造性的。但是,当方法与内涵分离时,方法变得只是用于逃避一条不可避免的死路罢了。」(CET-3.VII.8:1-2)换言之,即使我们的方法很有创造性(譬如能推陈出新或很有想象力),却没有带来就实相而言真正有建设性的成果。简言之,我们的才华并没有产生任何真实的价值。海伦笔记里有一个例子可以作为说明:
杰克和其他那些有名的方法论学者为了「信度」放弃了「效度」,他们专注在方法上,而忽略了目的。
别忘了那个艺术家的故事,他全力投入在发明更好的削铅笔的方法上。他拥有最尖的铅笔,却从来没有创作(创造)过任何东西。
要理解这一段,必须先了解心理测验中所谓「效度」(validity)和「信度」(reliability)这两个概念。信度或可靠性是指某个测验很一致地对某个对象进行测量,使测量所得的分数不会有随机误差。然而,效度或真实性则是指你真的测量到你想测量的东西。例如,如果你研究暴力电视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如果真的测量出这种影响,那么这个测验就是有效或正确的。相反地,如果你一直稳定地测量「某个东西」,那么这个测验就具有信度,但是你有可能不知道这「某个东西」是什么。
耶稣要说的是,真正重要的是效度或正确性、真实性。毕竟,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测量到想测量的对象,那么这个测验有什么实际作用呢?因此,效度是目的,信度只是方法或手段。要想获得效度或真实性,信度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那些「为了信度而放弃效度」的统计学家,就好像艺术家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削尖作画用的铅笔上,以至于「他有最尖的铅笔,却从来没有创作过任何东西」。
这就是耶稣看待世间所谓创造力的态度。我们可以将大量的原创性和聪明才智投入到那些不能产生真实效果、不能真正解决我们的问题的事情上。事实上,在耶稣看来,我们似乎就是这样虚度光阴的。《课程》中有很多例子说到我们把精力投注于到头来是一场空的事情上,因此,可悲的是:「你的人生徒劳无功」(W-pI.138.3:4)。
天堂的创造力如何反映于人间
那么,在人间,我们的创造能力要怎样才算是作了有效或真实的运用呢?严格地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无法真正「创造」的――创造只属于天堂。在一个只有备受各种限制的肉体存在的世界里,我们怎可能创造出无限的灵性来呢?然而,虽然我们不能在世间创造,却可以反映出天堂的创造。这个反映是什么样子?下面这一段是个线索。这是海伦笔记中的奇迹原则15:
每一天都应该致力于行奇迹。上主创造出时间,好让人发挥创造性地运用它,让他明白自己是具有创造能力的。(CE T-1.15.1:1)
「发挥创造性地运用时间」是什么意思呢?很明显,这和每天致力于给出奇迹是一样的。我之所以说「给出奇迹」,因为「奇迹是推及于他人的爱的表达」是整部《课程》的重点。所以,时间――每一天的时间――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够给出奇迹。这就是我们有创造性地利用时间的方法。藉由日复一日如此发挥创造性,我们终于相信自己「具有创造能力」。
换言之,在世间,要真正有创造性、真正有生产力,不仅要削尖我们的铅笔,还要真正成就一些事情,这意味要给人奇迹。事实上,早期笔录中说到「创造性」这个字眼时(即尚未严格定义为与天堂有关之前),它通常指是「创造」奇迹。耶稣谈到过「奇迹的创造能力」,他称奇迹为「创造的行动」,也称奇迹是「创造的电源」(“creative energizers”;CE T-1.41.3:2),意思是,你给别人奇迹时,你其实是在「创造」、生产一些东西;你造出一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我们需要好好想想其中的重大义涵。耶稣是在把「创造本能或创造冲动」从艺术和科学领域,转移到人际关系的领域,从「产生某些形式」,转移到「在他人身上产生爱和疗愈」。这一点,在以下海伦笔记中关于性和养育子女的段落中尤其明显;这是先前关于信度和效度讨论的延续:
性本是用来作为物质性创造的工具(见前面的笔记),让灵魂能开启体验的新页,以此来改善他们的纪录。铅笔本身不是目的(见前面课文),是帮助艺术家致力于他自己的创作的工具。当他为灵魂造出新家,并引导他们经历发展的不同阶段,他自己就学会了父亲的角色。(T-1.46.4:1-4)
对我们许多奇迹学员来说,这个讯息很具有挑战性。耶稣的意思是,除非从性行为中生出孩子,否则你只是在削铅笔而已(这是双关语;耶稣先前说他是故意这么说的)。你并没有创造任何东西。你只是在空转而已。性行为若要发挥创造力,必须纯粹是作为一个让灵魂进入世间、继续其旅途的途径。藉由提供他们一个物质载体,然后在他们的发展历程中给予引导,你便发挥了创造性,学习到作为一个创造者(Creator)的角色。事实上,透过生育子女,你正在尽可能接近「创造生命」这样的灵性角色(heavenly role)。
请注意,这段文字显然是把艺术上的创造力(「它是帮助艺术家致力于他创作的工具」)用在人际关系的领域。这一段里,我们的艺术是什么?我们的艺术就是在孩子的灵魂或心灵中创造出美好的东西。当然,我们可以把这个意义扩及于我们的学生、患者、同事、朋友和伴侣、配偶,也就是接受我们的奇迹的所有人。因此,我们真正的创造力不是要去创造出可爱的东西,而是要在另一个人的心中创造出有上主属性的东西。
这将会更充分地满足我们的创造性本能或冲动,远超过努力创造出有形有相的物品来。有句俗话说:「没有人会在临终前说:『我真希望曾花更多时间在工作上。』」生产出有形之物并不能真正满足我们创造欲。我们身后留下的遗产或成就并非那些有形有相的东西,而会是深藏别人心里的无形之物。那样的遗产才是最有意义和能够满足我们的。
在另一个跟艺术有关的段落里,《课程》说上主的杰作(masterpiece)不是任何物质的形式,而是「我们」――祂的圣子。我们是「他的杰作」(FIP T-25.II.5:6,6:2,6:6,9:1)。同样地,我们的杰作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我们的奇迹在相遇的每个人心灵中留下的持久影响。有朋友告诉我一个故事,完美地说明了这个想法:
我过去在一所严重自闭症儿童的学校工作。我班上有六个八到十二岁的孩子,多数都不会说话。我和班上那个最小的男孩特别亲,他也是全班中最有障碍的孩子。离开学校几年之后,有一天我想起他。我用静坐冥想的方式,在我心里去看他。我看见他睡着了,我注视他时,看见他的身光中有个粉红色的区域,仿佛是他的心脏周围围了一圈粉红色。我感觉耶稣在告诉我,那是我当初教他时给他的爱,那已经成为他的一部分,将会一辈子保护他;那是一份永久的礼物。
对我们这些有着传统意义上强烈「创作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全然不同的观点。我们能接受这个新的角度吗?我们能把创造力看成跟绘画、写作、烹调等等无关,而是把这些活动都当成铅笔般的工具,用来进行更深入、更神圣的艺术呢?我们能否把创造力看成是我们留在所爱的人心灵中的光呢?
*T-8.VII 身体是交流的工具(CE T-8.VI.14)
12.交流就是结合,攻击则是分裂。2你若对同一具身体一边进行结合,一边又发动攻击,怎么可能不深受其苦?3唯有同一目的才可能给你统一的身体概念。4如此,心灵才不致老想由不同的眼光或角度去诠释身体,而会把身体完全交托给那真正了解它的唯一光明。5你若把学习的工具与课程的目标混为一谈,这一基本混淆会让你同时曲解二者。6你必须朝着超越身体的目标努力学习,才能在身体之内重建心灵的力量。7心灵必须向其他心灵推恩而不画地自限,才可能完成这一目标。8画地自限正是所有疾病的起因,因为向外推恩乃是心灵的天赋使命。
13.喜悦的反面就是沮丧。2你的学习如果只会加深消沉而非喜悦,表示你听到的绝非来自上主那位喜悦之圣师,你学习的也不可能是祂的课程。3你若不能把身体纯粹视为交流的工具,等于限制了你的心灵而伤害了自己。4因此,健康不过是指你的生命终于恢复了一贯的目标而已。5身体唯有致力于心灵的目标,才可能恢复完整,因为心灵只有一个目标。6攻击只可能是身体假造的目的,因为身体一旦与心灵分离,便已失落了存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