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注:
几个月前跟罗博·佩里邀约时,我请他谈谈对于新冠肺炎的看法。当时欧美国家的疫情尚未爆发,他对此并无特别的看法和意见,直到最近美国超市开始疯抢厕纸,他才明白我当初为何提出这一主题,并把最近就此所做的教学内容转发给我。
以下是他的一封私人信件,希望在这多事之秋,为各位的心灵增加抗体。
正文:
亲爱的××,
这一周,我在《练习手册》的课上谈到,当他人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标准时,我们心里会觉得不痛快,滋生各种怨尤。在《正文》课上,我谈到世俗的驱力和需求,背后都是小我的匮乏原则在推动。
今天,我回顾这两个主题时,发现了两者的共通点。我们在人间的一贯宗旨,就是想把一切搞得顺顺当当,让棋局一步不差地照着我们的规划运作。当我们顺风顺水时,小我空虚的肚皮就会暂时产生一些饱腹感。倘若诸事不顺,我们就会变得满腹牢骚。
然而,我们都已受过生活的教训,知道这种追求根本是白费力气。哪怕我们面面俱到,一切终究还是会失控。今天发生的事就是来点醒我的;我一早醒来,仿佛来到了一个异世界,正常的生活被严重打乱,看样子一时半会儿都不会复原。我们的家园仿佛遭到了海啸的席卷,人人暗中希望自己住得离海岸够远,可是往外一看,海水分明都快冲到家门口了。
面对这种状况,我们的心灵依然应当保持常态,哪怕我们是在维持“一切尽在掌控”的幻觉。换言之,我们的心灵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要去积极应对海啸,按照专家的建议和心灵的指引,负起该负的责任,做出审慎的判断,然后采取有益的行动。同时,另一部分的我们始终安居在如如不动的平安中,屹立于云霄之外,不受任何海浪的波及。正如《课程》所言:“有一种亘古常存的平安,一直存于你的心中,从未失落过。”(W-164.4:2)那正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处所,也是避难的港湾。
然而,心灵这两个部分其实始终互通声息,并不是分裂的。《正文》有一节叫《我什么都不需要做》(T-18.VII),大家已经耳熟能详,里面描绘的图景,显示的正是两部分融通合一的生命气象。在这幅画面中,我们的心灵始终安居在风暴眼,也就是风暴的平静中央;在这里,我们一无所为,但是我们在风暴中的言行举止却皆是发自这一宁静核心。由此心境出发,我们会为圣灵指派的任务奔波忙碌,“以无罪的心态发挥身体之用”(T-18.VII.8:4),鼓舞那些卷入风暴的人们。在我们为此东奔西走之际,这一宁静的中心会“让你每天在为圣灵服务的忙碌行程中仍然得享安息”(T-18.VII.8:3)。换言之,我们会在宁静中心获得指引和安息,哪怕我们正披着雨衣,往来穿梭于“肆虐的风暴”(T-18.VII.8:2)。
总之,我们不必任由海啸动摇自己的内心,也不用要求外在的境遇必须分毫不差地照着自己的希望发展。面对眼前的风暴,只要时刻以超越世界的平安为足,我们必会从中获得指引和安息。
祝安,
罗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