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一些奇迹学员日常从事教职的甘苦谈,在今天孔老夫子诞辰,跟大家分享!教师节快乐!
教师甲:生活在世上,有些事是不可避免的。比方说我,气都提不起来了,好像就要交供应证儿了,马上就要见马克思了,还有一堆工作要做,而且不能马虎。现在要统考,各个学科还要排名次,如果你排倒数前五,教育局会找你谈话,很丢人的。而且我还需要赚钱养家,家里现在就靠我一个人挣钱。那些《奇迹课程》的理念,还有一些奇迹教师的话,我真的觉得用不出来。
教师乙:我跟教师甲讨论过某本书有解决的办法,可是他不看,也许因为他有自己的答案。你内心已经设定好了一个答案,别人给你的答案你也不会听啊,你会希望别人最好能告诉你你想听的那个答案。
教师丙:不论就医看病,还是教书育人,我们毕竟没有完全超越人间的需求,难免还是会经历到这个过程,所以问题就是,我如何在这个过程中去学习?教师乙说出了很重要的一点: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设定,我的问题完全没有其他出路,只能走自己设想的路线、经历自己认为必经的事,其他方法都是纸上谈兵、站着说话不腰疼……其实,这样的预期才是问题所在,不撤销这些预期,是没有办法体验奇迹的。以海伦跟比尔为例,他们两人都是在医院当中身居高位的心理学家,系里头勾心斗角,开个会也要唇枪舌剑一番。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固然也须学习世间的防卫措施,去跟人谈判、交涉、维护自己的立场等等,但是,比尔没有忘记,一定还有另一条路。因着他内心给其他可能性开了一条路,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一一发生了。譬如说,他们想要解聘一些不称职的员工,但可能是因为合同没到期,不能随意开除他们,只能一直拖。结果,这些人竟然自己和平离职了。还有系里的关系,也不知道怎么就好起来了,大家原本互相攻讦,现在竟然能互相微笑了。所以,重要的是,要在这过程中跟圣灵去合作,不要一开始就把问题的出路堵死。我们讲交托、臣服,其实它真的有点投降的意思: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不论我怎么谋划,都只是有限知见下的预期,远不如圣灵要给我的礼物来得更有创意,所以我请圣灵帮我重新诠释眼前的一切。
刚才听教师甲的发言,觉得你很有幽默感,这表示你一定有把课上得生动有趣的潜质,你觉得是不有什么东西阻碍你了?
教师甲:一定有啊。我对自己的教学水平很不满,内心老是紧张。上课的环节都提前准备好了,上课时却掉线,卡壳,不流畅,学生注意力集中就不好。有人听课,我就语无伦次,不知道怎么说下去。
教师乙:我好像听出来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请教师甲确认一下。你说你对自己的教学水平没自信——是不是你自己心里觉得自己不咋地,然后呢,下面正好有个人打呵欠,正好跟你内心觉得自己不咋地遥相呼应,于是就投射出去,变成:“哎你这个人,我在上面讲呢,你怎么在下面睡觉,这个考点很重要。现在孩子怎么这样,真是一届不如一届……”所以这是你对学生打呵欠赋予的意义,作为你教学水平不咋地的证据。可是如果你撤销这个意义,也许你会觉得学生打呵欠是一种反馈,提醒你换个方法去讲。《练习手册》前十课很符合这个状况,你就拿来套:我在这个教室所看见的一切,不具任何意义;我看到这个同学打呵欠所具有的意义,完全是我自己赋予的。
教师甲:我现在最大的恐惧,就是不知道如何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愿意踊跃发言。就算我努力了,下头还是听得死气沉沉,提问了没人举手,勉强抽一个人起来,答得让你哭笑不得。我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这课我不知道怎么上了。
教师乙:中国的学生跟国外的学生不一样,我们的学生不主动举手发言,能有几个人跟你互动已经很好了,而且这几个人可能还要背负着“哎呦,怎么这么活跃啊”这样的压力。而且,不管你讲得再怎么好,你的授课风格可能还是很难符合某些学生的意思。那么你的注意力是放在那些爱趴在桌子上睡觉、打呵欠的学生,还是跟你互动的学生上?
教师甲:我的课上,大部分学生都无精打采,呵欠连天,一副很痛苦的样子,好像让他们做苦差事似的。听了大家的回应,我觉得我现在的症结是:我已经努力了,我也看了教参,知识点该怎么突破、用什么教具、怎么制作PPT。可是等我讲完以后,大部分学生——至少一半,错误很多,根本没有听懂。我觉得我浑身解数都使出来了,我只有这三板斧,黔驴技穷,没办法了。
教师丁:我记得耶稣在《觉醒的对话》中说,说话的人和听话的人,其实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说我们想说的,而别人通常是听他们想听的。针对这一点,记得肯恩说过,对学生的教导,如果有爱心在里面,他所说的,你会接收得到;可是如果我们是用“我要传授知识,你要接受”这种强制的方式,那么学生就可能不想听或排斥。所以假如一个老师是温柔爱语型的,那个学生以后往往会记住老师温柔爱语的暖流,而不是他所传授的知识。提供这一点给教师甲参考。
教师戊:我也想分享一下。记得十几年前刚当老师,学生都很喜欢我,我很开心。后来一个月,我的自我憎恨就开始冒出来,觉得自己板书难看,声音恶心,怕别人笑话我,恨不得找地缝钻进去。以前也曾见到学生上课说话、打呵欠,认为那是对我的不尊重,甚至因此打过他们。后来我离职进修,去大学上课,虽然是在认真听课,但是也会打呵欠,也会跟同桌说话,虽然是讨论知识。我一下恍然大悟,原来认真听课,也是会累、是会打呵欠的,不是我所想的那样,心里对学生很抱歉。后来再看到学生说话,也不会在觉得是在否定我的能力。目前还是有些困扰,这一周上课,好几个学生同时跟我说话,弄得我晕头转向。我觉得在形式层面上,可以给他们一些规矩,内涵层面,可以把传授知识的目标变成爱的目标。
教师丙:其实小孩连续集中注意的时间是很短的,我记得科学研究说,能有十分钟就不错了吧,所以某种程度上,还真不能拿学生的反应来判断自己。以我的教学经验来看,我发现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吸收的程度不成正比。我也很认真地设计课程、研读教参,而且我的专业素质也可以说是出类拔萃的,但我发现很多学生,好像来的时候带着自己的一个秘密的目标。譬如有些学生只是想逃避家庭的压力,寻求老师的关心,而不把提高成绩放在心上。有些学生,说自己笨,学不会,好似很认真地在跟你讨教解决方法,可是你发现,他一个月后还是在说自己笨、学不会,你跟他讲的事情他一件也不去做,只是坐在那里怪自己,好像这一个月对他而言,只是来证明他确实笨的工具一样。这样的学生,跟老师没有共同的目标,老师真的没法拿他们的成绩来衡量自己的教学水平。
至于教学方法,有意思的是,只要我想,就自动有很多教学参考书出现在我眼前。
教师己:我已经退休很多年。有一段时间,有职业倦怠感,教到觉得很没意思。二十多年前,接触过日本人本教育的思想。从那个思想我知道,每个孩子都需要爱,他有问题,其实是因为家里没有给他足够的爱,所以他浮躁,上课坐不住,回家功课也不能好好写,都是由于父母不懂得怎么爱孩子。可是想到,我们自己也想要被爱,可能童年也没得到足够的爱;从这一点同理,每个孩子都需要爱,越是有问题的孩子,越需要爱。像我那时候教一年级,有个孩子上课又迟到,前一天作业也没写。问他为什么没写?“昨天晚上我爸爸打我妈妈,把她手打断了。”那你想,这种情形你还能要求他写作业吗?我只能认同他啊,只能更爱他啊,对不对?就像刚才大家建议的那样,不要先急于传授知识,先跟孩子的心连起来,想到每个孩子跟我一样需要爱。虽然我有问题,可是孩子比我弱小,他们更需要爱,今天我来到这个教室,我就可以给他爱。不论他有什么不好的呈现,我先不责怪他们,我知道他们只是需要爱。带着这样的心态,就不会因为他们的表现而生气,而是想怎样让他们的心定在教室,怎么更专注地学。我那时用这样的心态,反而帮我度过那段低潮期,因为我愿意给出爱。就像《奇迹课程》说的,当你给出爱,你就知道你有爱。我就是把心转变成——他们需要我爱,我就给他们爱,这样就不会一天到晚盯着他们迟到这些事上。
教师庚:教师甲!昨晚听到你讲述教学的“困境”时,我能体会。因为我也是教了三十年的小学退休老师,今早,心血来潮,整理一堆多年来积存的杂纸堆时,突然蹦出一张一二十年前为了在道场分享心得而写的草稿纸。里面记录了我当时因为师父的一句“亿万生灵皆手足”的心法,而改变了整个教学的心态,从此我不再把学生看成学生,而是把他们看成跟我一样是一个有局限的人的状态对待。当然,那时还没修到大家皆有“神圣自性”的那个层次。只能从肯恩所讲的大家都是“天涯沦落人”的角度去了解彼此。从此“同理心”、“慈悲心”就能真正地落实在对待小朋友的心态上,小朋友表现优的,恭喜他们、肯定他们;至于小朋友难以克服的、根深蒂固的习气,也能感同身受,同理他们,并在他们力图振作却无能为力时,用一颗较以往更真诚的心,引导、协助他们,改变自己,爱护自己。也因心态的改变,把教学提升到另一个层次。至于其它教学的客观部分,皆会因心态上的改变,顺势出现“解决之道”。“有心就有法”喔!这也好像是我那时的师父给的心法。以上分享,希望对你有一点帮助。